资源下载 |
发扬昔日抗大精神 |
发布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6/22 阅读:5992次 |
辉县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原辉县抗大中学,创办于1969年。当时办学调价极为艰苦,时任辉县县委书记的郑永和与时任辉县教育局局长袁永亲自带领全县教职工从零干起。经过40余年的长足发展,学校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9年被省教委被“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1992被国家教委认定为“河南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1996年6月被省教委批准为职业中专。 谈及辉县市一职专的艰辛历程,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发扬抗大精神。延安抗大精神,即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构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线与灵魂。延安精神在延安时期是以原生形态的形式存在的。主要有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等。 现任辉县市教育局财务科郑副科长回忆起当年他在辉县一职专工作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他说:“我1990年从河南大学毕业,毕业后回辉县被分配到教育局工作,工作的第一年就到辉县市一职专挂职实习,那时从辉县到洪洲乡没有修通公路,一共20多里的路程,坑坑洼洼骑自行车要走1一个多小时。 “洪洲乡被称为辉县市的西伯利亚,没有防护林,风沙又大,一刮风就一夜,那时学校办公条件简陋,教师宿舍的窗户上都没有安装玻璃,防止风沙只能用一块布把窗户罩住,睡觉时用被子蒙着头,第二天醒来后发现床上变成了红色,一层厚厚的沙子,就连田地里半米深的沟壑也被沙尘填平了。 郑科长说:“那时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学校的在职员工没有一个有怨言的,都是不讲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丛草,每一块砖都是全校师生在王成新校长的带领下自己干的,现在很难看到这种艰苦奋斗,一心为教的教师精神了。” 在辉县市一职专采访期间,我们还听到很多感人的事迹。 为了校区的整体绿化美化,辉县市一职专刘学师副校长亲自设计了整个园区的绿化方案,在近30万平方米的园区场地,每天徒步20公里勘察、丈量、划分绿化区域,他晒黑了脸,磨破了脚,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崔海龙副校长负责质量监控、后勤供应、水井配套。项目多任务重,他整天一身泥一身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为了保证园区水源供应,他和工人一起下井掏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同志们带了个好头。 王晓晨副校长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建设工地的屈、宋、刘、武四家坟地影响工程施工,王晓晨主动请缨,利用早晚时间亲自登门,做坟主的思想工作。为了帮退休教师屈培宁料理迁坟事宜,王晓晨自己为屈家购买寿材、寿衣,崔海龙带领后勤数十名同志毫不避讳,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转移骨骸、搬运棺椁为屈家人迁移坟茔。当一职专数十名同志在王成新校长的带领下整齐地站在新坟前开追悼会并深深鞠躬时,屈培宁老人感动的热泪盈眶,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屈老师第一个迁坟,为移坟工作铺平了道路。 在从抗大中学到辉县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转变的辉煌道路上,一职专的教职工招之即来,来者能战,善于攻坚,乐于奉献,不谈条件,不怕吃苦,克难攻坚,始终秉承延安抗大精神,兢兢业业,不图个人回报的为辉县市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